贵州草海·美丽生态照见美好未来
隆冬时节,贵州威宁草海江家湾码头,不惑之年的江长林站在岸边,望着熟悉的湖面,心中不禁感慨万千。
“小时候,一天要去游几次,恨不得天天泡水里。”江长林从小在草海边长大,回忆起童年的“草海记忆”,似乎有说不完的童趣。
在他的记忆里,20世纪90年代,草海的渔业依然兴盛,鱼虾肥美,渔市繁荣,渔民富足。当时草海约有上千条渔船,渔民的年收入能达到两万元左右。
江长林20多岁就靠撑船捕捞鱼虾为生,“水浅的地方用撮箕撮,水深的地方就撒网。”早些年,江长林同草海周边多数村民一样,以围湖打鱼为生,渔民们还在旅游公司兼职当船工。当时,江长林一家就有两艘游船和一艘渔船,妻子王洪燕也加入其中。
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贪黑,各自撑着游船在草海上载客游览观光,兴致高的时候还会在船上为游客哼上一首小曲。那时,他们还将家里的一栋二层小楼,租给外面的老板开农家乐。
“遇到节假日,一天最多的时候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,那时候大家都不觉得累。”王洪燕说。
然而,草海渔业的兴盛场面未能持续太久。随着鱼类日渐减少和水质不断变坏,一些渔民开始选择退捕上岸,另谋生计。
直面问题,威宁痛下决心。2017年初,草海全面禁渔。2018年10月,草海停止划船旅游。2019年2月,草海关闭所有码头,补偿清收所有船只,拆除相关旅游设施。
渔民们多年来靠湖维持生计的这片水域也终于迎来了 “休养生息”……
“草海需要保护,我们全力支持。”在大局面前,夫妻俩没有犹豫,主动上缴船只“洗脚上岸”,转产转业。
“以前靠草海赚到的钱,现在通过努力,我们也一样能挣到,甚至还更多。”妻子王洪燕说,去年家里还添了一辆小轿车。
禁渔后的这些年,夫妻俩仍然住在草海边,生活依旧忙碌。王洪燕在城区超市当起了收银员,江长林在做了两年泥水工后,还主动申请成为了一名草海巡护员。
除了每天日常巡护外,江长林又在草海旁的一个污水处理站兼职当起了管理员,每天定时记录管理情况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践行着保护草海的职责。
“禁渔刚开始的头两年,部分渔民对实行禁渔还是有情绪的。”江长林回忆说。为此,相关部门向渔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,宣传开展禁渔工作的必要性,并帮助渔民们寻找些短期工作。经过动员后,他欣喜地发现大部分渔民对全面禁捕工作是持支持态度的。
与此同时,威宁也积极开展“治污净湖”行动。不仅对老城区47.44公里污水收集管网进行新建改造,还修建了一座草海1万吨水处理厂和20个环草海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等。另外,草海还拆除了西海、江家湾、白家咀3个码头旅游设施,清收游船和村民生活用船1442艘。通过禁渔、禁游、禁污、禁养等综合治理,草海的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。
“我们从小在草海边长大,保护草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。”江长林深情地说,牺牲自己的短期经济效益,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财富,值得!
从整日风吹浪打变成安心稳定上班,从“打渔人”变成 “保护者”,从“靠水吃水”变成 “靠水护水”,这对夫妻的禁渔记忆,仅仅是草海上万渔民的一个缩影。
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,见证了退捕后的宜居宜业,上岸后的幸福生活,让草海的美丽生态照见美好未来……